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意思 【导读】“杏花春雨”让我们流连。是的,“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让我们感受到古人与春天的亲密关系,一种源于春天生活的空间体验,领略到迷人的春景带给我们的勃勃生机。对比现在,我们要想想,如何实现“草长莺飞杏花雨,春风杨柳花草香”的环境,达到古人那样的生命境界?
01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宋代诗僧志南这首诗,意蕴丰富,让我们感受到了杏花盛开、细雨绵绵、杨柳婀娜、微风拂面的春日美景。杏花因着春雨的滋润和春风的抚慰而更加美艳了。这春景是诗人眼中的禅境,更是一种自然与人和谐共生的生命情趣和律动。
说到“杏花雨”、“杨柳风”,在古诗词中有很多,如元代虞集脍炙人口的《风入松》的名句“报道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所描绘的春日江南、杏花盛开、烟雨蒙蒙,如诗如画,令人心醉而神往。今天,杏花雨、杨柳风这样的春日景色已广为人们所熟悉。
不妨重新读读宋代诗僧志南这首《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赏析》:“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lí)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诗人在参天古树的浓荫下,系了带篷的小船,拄着藜做的拐杖,慢慢走过桥,向东而去。阳春三月,杏花开放,绵绵细雨仿佛是故意要沾湿诗人的衣裳,下个不停;轻轻吹拂人面的暖风带着杨柳的清新气息,令人心旷神怡。
这首小诗,写出了诗人在微风细雨中拄杖春游的乐趣。诗前两句写游春,款款道来,让我们可以想象到诗人从容不迫、恬淡轻松的心情。诗人驾着一叶小舟,停泊到古木阴下,上了岸,拄着拐杖,走过了一座小桥,去欣赏眼前无边的春色。“杖藜扶我”,是诗人将藜杖人格化了,视藜杖为一位可以依赖的游伴。过桥东行,正好有东风迎面吹来。注意东风的含义:东方是太阳升起的方向,“阳气动于春”(《说文》),东风是描绘或代指春天的重要意向。
次两句诗人把春风春雨与杏花、杨柳结合,展示神态。“欲湿”表现蒙蒙细雨似有似无的情况,又暗表细雨滋润了云蒸霞蔚般的杏花,花显得格外娇妍红晕。“不寒”二字,点出季节,说春风扑面,带有丝丝暖意,那细长嫩绿的柳条轻盈多姿的景色,让人越发感到春的宜人,生气蓬勃,更说明了人与大自然的和谐,表达出了一种生命境界。
这样的生动的景与情,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人与春天的亲密关系,一种空间记忆,一种源于生活空间及其体验。我们看看古代春天十二个月中民家之生活情景,深入理解古人的生活情节及其深层结构的空间图景。
这样的生动的景与情,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人与春天的亲密关系,一种空间记忆,一种源于生活的空间体验。
02
我们以文人抒情漫画的开创者丰子恺先生漫画为例,看看古代春天的生活。下面雍容恬静的漫画是丰子恺先生以近现代的人物形象表现的古代春天生活的景与情。
上图为清代高鼎的《村居》:“草长莺(即黄鹂)飞二月天,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农历二月,村子前后的青草已经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如同烟雾般凝集着。杨柳似乎都陶醉在这浓丽的景色中。村里的孩子们放了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诗中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
接着往下看,春天更多的景与情。
看出一些名堂了吧?春天里的诗情画意,通过丰子恺先生富有人间情趣的漫画表现了出来,当然还有更深意味的。下面这幅画,画题出自晚明画家李流芳的诗:“欲挂衣冠神武门,先寻水竹渭南村。却将旧斩楼兰剑,买得黄牛教子孙。”更让我们看到,古代春天生活更高一级的生命培育的境界。
大地回春,万物复苏。春天,明媚怡人。“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唐·白居易《春游》)春天,是中国古代民俗节令活动最丰富多彩的季节。看了上面古代春天的生活画面,我们要思考:这些活动的深层结构以及拥有的空间秩序又是怎样的?是用什么样的建筑园林语言表达的?这是我们要更为关注的。
03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了解了“圆明园40景”,这篇我们再看看具有春天代表性的描画民家生活情景的清院本《十二月令图轴》“二月 ”,继续研究来自古人的生活情节及其深层结构的空间图景,并对古代的春天活动做个较为系统的回顾。
杏花开在二月,故二月称杏月。又因二月为春季之中,所以又叫仲春。《尔雅·释天》说:“二月为如。”如,随从之义,万物相随而出,如如然也,二月因而又称如月。农历二月,万物复苏,天气又寒变暖。图中杏花绽放,人们纷纷走出户外,踏春,访友、狩猎,当然还有各种雅事:焚香、品茗、听雨、候月、酌酒、莳花、寻幽、抚琴……
画面整体上体现着气韵生动的人、建筑、自然相融相合的关系。丰盛的生命正是在这样的阴阳平衡、整体和谐的环境中。我们可以在静观寂照中,求返于自己的心灵,以体合生命内部之律。
“二月”画面中,庭院——园——“苑囿”,构成了“境仿瀛壶,天然图画”之美景。这里解释一下“苑囿”。苑囿是指划定一定范围的(如墙垣等),具有生产、游赏等功能的皇家专属领地。“二月”画面虽不是皇家专属苑囿,但从空间和内容已经很类同了,而且这样的空间结构,正是古人健康生活体验之上的最佳关系的体现。
春天来到,冰消雪融,春水上涨,风向也由凛冽的西北风变为温暖的东南风。这样的意向体现在了画面中:画面东南方向敞开,春水更是“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唐· 刘昚虚《阙题》),“芳时淑气和,春水澹烟波”(唐· 朱休《春水绿波》)的美好体验。
画面中,花木、水体、山石、建筑有机结合,体现着富有生机的和谐秩序。几个小园,形成一个整体,其中有分有合,互相因借,景物无穷,营造出尺度宜人的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的具有“春深花发,栏然如霞”这样多层次生态景观的复合“园”空间。
如果从生命健康的角度分析,可以看到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体环境的适应性所要求的以人为本的整体观、平衡观和自然治愈观的体现。
我们还是将画面空间拆分成“远景”、“中景”、“近景”三部分,做进一步分析。
04
先看画面“远景”。农历二月,万物复苏,天气又寒变暖。图中杏花绽放,人们纷纷走出户外,踏春,狩猎,观景,寻幽。
“春山宜游,夏山宜看,秋山宜登,冬山宜居。”是的,古人春游活动由来已久。《论语·先进》云:“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七八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结伴春游已是人们的一大乐趣。虽然春游的时间历代不尽相同,但春天踏青无疑是最盛行的。春天,“长堤十里转香车,两岸烟花锦不如”(唐·赵璜《曲江上巳》)。诱人的春色,使多少“游人出禁城”。清代在老北京,百姓人家的郊游踏青往往在三月三蟠桃宫庙会达到高潮。清代震钧《天咫偶闻》中有对当时桃宫庙会的描述:“春波泻绿,软土铺红,百戏竞陈。大堤入曲,衣香人影,摇飏春风,凡三里余。”至于古人品茗、听雨、候月、莳花、寻幽、抚琴、焚香等各种雅事,在这样的环境中自然也是少不了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意思
画面中延绵起伏的山,体现了春天“春山艳冶而如笑”的特征。地形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而悬,有平有坦,营造出了宜人的诗情画意的春游空间。
春见山容,夏见山气,秋见山情,冬见山骨。画面以杏花为主题元素,通过山体的空间对比、疏与密、起伏与层次、仰视与俯视,形成浑然一体的时空场景;以自然环境的缥缈云雾、树影、山色、柔和的水面,营造出一种诗意般春游的浪漫气质。
“山以水为脉......故山得水面活,水以山为面......故水得山而媚”(《林泉高致》)山水相融的“远景”画面中营造的景致,正如《园冶》“相地篇”对“江湖地”的描写:“江干湖畔,深柳疏芦之际,略成小筑,足征大观也。悠悠烟水,澹澹云山;泛泛鱼舟,闲闲鸥鸟。漏层阴而藏阁,迎先月以登台。拍起云流,觞飞霞伫。”
画面中人与景相融合的幽远、静谧、明丽的春日景象,是返璞归真和超凡的生命意识和境界啊。
05
再看看“中景”画面,展示的是怎样的景与情呢?
人们有的在荡秋千,有的在赏花、赏景、垂钓、访友,还有品茗、听雨、候月、莳花、寻幽、抚琴、放风筝、插柳、蹴鞠等诗情画意的活动,虽然没有在画面中描绘,但仿佛都跃然纸上。
重点看看荡秋千场景。荡秋千活动自西汉以来,因“秋千者,千秋也。汉武祈千秋之寿,故后宫多秋千之乐”(唐高无际《汉武帝后庭秋千赋》序),被赋予了美好的含义,从此在宫廷、民间流行开来,并成为历代最受女子喜爱的一种娱乐活动。
唐诗宋词留下了许多吟咏女子荡秋千的美丽诗篇:“秋千争次第,牵曳彩绳斜”;“花笼微月竹笼烟,百尺丝绳拂地悬。忆得双文人静后,潜教桃叶送秋千”;“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红杏香中歌舞,绿杨影里秋千。东风十里丽人天,花压鬓云偏”。
类似荡秋千场景,还有我们现在老少皆宜的娱乐健身活动放风筝。
我国是风筝的故乡。南方称“鹞”,北方称“鸢”。放风筝在唐代就受到人们喜爱,到了宋代,放风筝的活动更为盛行。
为什么叫风筝?与筝有什么关系呢?风筝一词至迟当在唐末出现。唐末高骈有《风筝》诗云:“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风筝,一种说法是纸鸢上附有丝弦的弓形装置,放飞时发出宛如筝的声音,故名;另一种说法是在纸鸢头部安装竹笛哨,“使风入竹,如鸣筝”(明·陈沂《询刍录》)。我们现在的风筝大多是无声的,趣味性也少了不少。
还有蹴鞠 [cù jū]值得介绍。“蹴”有用脚蹴、蹋、踢的含义,“鞠”最早系外包皮革、内实米糠的球。因而“蹴鞠”就是指古人以脚蹴、蹋、踢皮球的活动。我们自然联想到当代的足球。没错,FIFA(国际足球协会)在2004年曾公开确认,最早的足球运动来自中国,挺自豪的。可现在的中国足球怎样了?就不提了吧。还是谈谈我们古代的蹴鞠吧。
蹴鞠始于春秋战国时期,两汉三国时期,蹴鞠发展较快。出现了竞赛性蹴鞠。这种蹴鞠一般设有鞠场,鞠场呈长方形,一般为东西向,设有坐南面北供观赏的大殿,四周有围墙,称为“鞠城”。具体的蹴鞠方法在东汉李尤的《鞠城铭》有所说明:“圆鞠方墙,仿象阴阳。法月冲对,二六相当。建长立平,其例有常:不以亲疏,不有阿私;端心平意,莫怨其非。鞠政犹然,况乎执机!”古人真是玩出了文化、玩出了境界啊。
在唐朝开始盛行,宫廷中蹴鞠为高雅的活动,在民间也广为盛行。宋代的蹴鞠艺人组织了自己的团体齐云社还制定了《齐云社规》,其中有“十紧要”:要和气,信实,志诚,要行止,要温良,要朋友,要尊重,要谦让,要礼法,要精神等。“十禁戒”:戒多言,戒赌博,戒争斗,戒是非,戒傲慢,戒诡诈,戒猖狂,戒词讼,戒轻薄,戒酒色。蹴鞠不但能令人健身、愉快,还有助于领悟礼义。可以看到,蹴鞠这么高的境界也不是现代足球可以比拟的。
当然,蹴鞠也少不了诗情画意:“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唐·王维《寒食城东即事》)“蹴鞠场边万人看,秋千旗下一春忙。”(宋·陆游《晚春感事》)“蹴鞠当场二月天,香风吹下两婵娟。”(明·钱福《蹴鞠》)到了清代,在史籍上有关足球活动的记载,就寥寥无几了,所以《十二月令图轴》不大会有蹴鞠的画面。
蹴鞠作为一种高雅的娱乐活动,是非常有益身心健康的,希望我们从蹴鞠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十二月令图轴》“二月 ”“中景”画面,又是营造了什么样的空间环境来满足春天的活动?园外有园,景外有景。活动空间都是在园与景中。园外有景妙在“借”,景外有景在于“时”。如秋水落霞,杏花春雨令我们依恋难忘。可以想象:花影、树影、云影、水影、风声、水声、鸟语、花香……无形之景,有形之景,交响成曲,诗情画意盎然而生。
花木、山石、建筑、水体内外渗透的边缘空间及两空间之间存在一种内在关联,是既独立又融合的虚实平衡的复合空间。突出的飘台,是观景和户外活动的理想场所。楼、山水、花木、桥相融合构成诗情画意的美景,成为一种经典的充满活力的自然空间意象。
二层楼阁是观赏景色的最高点,如《园冶·屋宇》描述:“层阁重楼,迥出云霄之上。隐现无穷之态,招摇不尽之春。槛外行云,镜中流水,洗山色之不去,送鹤声之自来。”楼阁四周遍植杏树远望如同浮于杏花丛之上。园外花影移墙,待月迎风……营造出了富有韵味的场所感。
中景画面颇有《玉楼春·春景》宋代·宋祁的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意境:杏花开满枝头,春意妖娆,春日的繁花丽日在这里尽显。以杏花为主而形成的花香、树影、落叶等景致更赋予了环境生命力。正如本系列上两篇描写杏花的优美诗句中的景与情,在这里化为一种生命境界而深深地感染着人。
水令人远,石令人幽。画面中,水连接着山与园,梁式桥将园与山体S形相连,庭院S形自然融合,平静明朗中透着理性与浪漫。天空、云彩、山、石、杏花、水影……汇集在这里,与单元空间之间形成一种颇富有自然情趣的和谐整体。
06
可以从上面“近景”画面中看到春二月的各种活动:赏花、观景、嬉戏、交谈,还有位高士驻足品味、聆听,当然也少不了画面并没有表示出的焚香、品茗、听雨、候月、寻幽、抚琴,以及妇女和孩童玩的斗草等各项活动。庭院中这样的春天活动,让我们仿佛悠然窥见大宇宙的生气与节奏。下面重点介绍围棋和双陆。
围棋——阳春对弈 我们常说举棋不定,其实春秋战国时期,卫国太叔文子就已用举棋不定,说明围棋活动在当时已是十分习见的事物。唐宋时期,围棋与弹琴、作诗、绘画一道并为风雅之事,盛行于各阶层,并留下了诸多充满闲情逸致的诗篇,如:“楚江巫峡半云雨,清簟([diàn])竹疏帘看弈棋”;“山僧对棋坐,局上竹阴清;映竹无人见,时闻下子声”。明清时期,围棋出现了历史上的又一次高峰,已经是一种健康的养生活动。
双陆 可能读者没怎么听说过。双陆,又称“握槊”、“长行”。由一个长方形棋盘、30枚棋子、2个骰子组成。双陆流行于曹魏,盛于南北朝、隋、唐以迄宋、元。宋代双陆更为普及,酒楼茶馆往往设有双陆盘,供人们边品茶边玩。明、清时,双陆仍在上层贵族及仕女中流行,可惜现已失传。
再看看“近景”画面丰富的空间场景。园林通过借景、透景、悬念,空间渗透、叠加、闪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陆相连的花园、庭院处生动S的柔性边界,空间构成为一个互相融和相互依存的整体。
简约的围墙与多个子空间及其内部移步异景的丰富景色形成一种对比。一个空间渗透与包含着另一个空间,富有生机的空间将建筑与杏花、山石、水体勾勒其中。环抱东南方的格局,水池幽静、开朗,同时又有山石、杏花与之呼应陪衬。重点看看门窗、山石、墙垣。
《园冶·门窗》:“门窗磨空,制式时裁,不惟屋宇翻新,斯谓林园遵雅。工精虽专瓦作,调度犹在得人,触景生奇,含情多致,轻纱环碧,弱柳窥青。伟石迎人,别有一壶天地;修篁弄影,疑来隔水笙簧。佳境宜收,俗尘安到。切记雕镂门空,应当磨琢窗垣。处处邻虚,方方侧景。”画面庭院内房屋门窗正是这样的营造思想和方法。
山石是中国园林中的重要内容,石块处处有,而山林之妙主要在于设计者胸中要有真山的意境,然后通过概括、创造,使假山的形象有逼真的感觉,也就是“有真为假做假成真”,“多方胜景,咫尺山林”,做到片山多致,寸石生情。看看《园冶》中的“园山”和“厅山”。“园山”强调:“是以散漫理之,可得佳境也。”顺自然,让山体高低错落,分散堆叠,疏密有致,可以构造出优美的景境。还有“厅山”的“或有嘉树,稍点玲珑石块”,仔细看画面,都可以感受到其中的营造之妙法。
再看看《园冶》中的“墙垣”:“凡园之围墙,多于版筑,或于石砌,或编篱棘。夫编篱斯胜花屏,似多野致,深得山林趣味。如内花端、水次,夹径、环山之垣,或宜石宜砖,宜漏宜磨,各有所制。从雅遵时,令人欣赏,园林之佳境也。”
在清院本《十二月令图轴》“二月”中,都突出了其中的营造特点与升华之后的境界。
07
通过上面仔细分析十二月令图轴“二月”描绘的来自生活情节及其深层结构的空间图景,可以感受到一种内在的有机秩序。
文章前面说过,人体健康的生态养生学的理论基础就是中医的整体观、平衡观、以人为本观和自然治愈观。古代春天人的活动、空间环境等都是互相关照的,其中的空间环境可进一步细分为庭——院——园——“苑囿”。
这里我们可以初步总结出人、空间、自然及其要素之间、内含着的健康养生理念的共生互动空间模式。
环境对于人心的和谐、健康的行为有很大影响。古人善于借助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人工环境)促进身心健康,在与山川自然的生命关照上相通,深深地表现了人类心灵深处的情调与律动。
古代的春天那么美好,难道我们是要回到那个时代?当然不是,我们是要对照现实找出差异和不足。
首先,我们要重视人体健康的环境适应性——空间的活力与人居性研究。从心理学的角度理解,人的心理、意识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通过活动,人认识周围世界,形成人的各种个性品质;反过来,活动本身又受人的心理、意识的调节。
其次,我们按现代规划设计理论可以把问题简化成:人——活动——空间环境之间的关系。其中的活动又可分为三种类型: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同时每一活动对于物质环境的要求都大不相同。与活动密切关联的是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不良的空间环境限制了我们的活动,甚至是一些必要活动。
一个好的环境支持有目的的行为,并与使用者的行为相适应,我们应该思考:是否有空间进行活动?基地是否有相应的设备和经营?环境能否强化基地的气氛和结构……人、活动、环境等需要在各个层次上有良好的空间秩序。
“草长莺飞杏花雨,春风杨柳花草香。”美好的春天环境展现在我们眼前。难道不应该为提高我们的生活意趣和生命境界做出一些改变?
延伸阅读:
点击以下文章标题即可阅读全文
人人的健康养生宅
欢迎关注:
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