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送爽,丹桂飘香。9月23日上午,环境学院迎来了毕业五十年重返母校的卫工64级校友。学院举行隆重的欢迎仪式,校党委书记苏三庆、副校长黄廷林、党办校办主任雷鹏、校董校友办公室主任于鹏、副主任牛晓君、环境学院党委书记王劲松、副院长刘立忠、金鹏康出席欢迎仪式,仪式由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郑成华主持。首先,校党委书记苏三庆代表学校致欢迎词,热烈欢迎卫工64级老学长回归母校相聚。感谢校友们长期对学校的关心和支持,并向校友们介绍了学校近年来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师资队伍、交流合作、校园建设等方面取得的一系列成绩,祝校友们身体健康,安享晚年美好生活。接着,环境学院党委书记王劲松致辞,对卫工64级校友毕业五十年回到学院表热烈欢迎,并向校友们介绍了学院近年来发展和取得的成绩,代表学院对广大校友多年来对学院关心与支持表示感谢,祝愿校友们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随后,副校长黄廷林代表学校向校友赠送纪念品,校友们给学院赠送了“奔牛”木雕,祝愿学校和学院发展蒸蒸日上,再创辉煌。仪式最后,校友代表给排水64级王志盈老师、供热64级戴明志学长先后发言,感谢母校的培养和关怀,赞叹学校取得的飞速发展,祝福母校明天更美好。仪式结束后,校友们进行了轻松愉快的座谈会。校友们在发言中感慨学校的巨大变化,感恩学校培养和老师教诲,相互介绍了各自近况,分享了年逾古稀的人生感悟。大家分别半个世纪之后再次相聚母校,见到了曾经熟悉又显陌生的同窗感慨万千。座谈会后,校友们参观了校史馆,仔细聆听和了解母校发展历程,为我校涌现出的杰出人才和取得的辉煌成就由衷自豪。四面八方,心集冶院
(本文系卫工64级、环境学院王志盈教授的发言)
我是卫工64级学生,后来又在母校任教,是“两面人”。这里我以校友身份发言。今天我们卫生工程系64级的63位同学,从祖国的四面八方会聚在阔别五十年的母校----西安冶金建筑学院,今天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看望母校,追忆往事,交流感情,寄托期望。寻找上世纪六十年代在母校期间接受教育时的美好感觉。始料不及的是,学校还举办这样热情的欢迎会,校党委苏书记,副校长黄廷林教授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学院王书记及全体领导成员,亲临会场,让我们60多位古稀老校友感动不已,我们这些老人们在这里表示由衷地感谢!几十年来,我们母校在自己的办学理念的指引下,树立了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人才,为祖国的建设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我们离校五十年了,我们的亲历深深地感觉到,学子们所以能卓有成效的工作,是因为他们的血液中都装载着敬爱的母校的基因。五十年了,学子们和母校之间依然保持十分深厚的情谊。1964-1969年的那个时期,我们在母校的故事,像陈醋老酒,越放越有味,年代越长,记忆越清。在生活的言谈中、静思中、睡梦中......常常展现在眼前!我们卫工64级的同学,都出生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中期,目睹过新旧中国的变迁,在新中国的发展、变革的激荡岁月里度过了自己的大半生,做出了自己所能贡献的一切。这一代人知道什么是饥饿难忍,知道一砖一瓦,一颗一粒,一点一滴财富的来之不易;非常明白父母兄弟、老师学生、母校学子、师傅徒弟之间的情谊在人生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无论什么时候都忘不了这些血肉溶融的感情,这就是这些古稀老人仍然深情满怀地回到母校的緣由。把历史再向前推移55年前的1964年,也是这个季节,我们从祖国各地汇聚到母校的怀抱。也可能是上天的指令,我们140多位学子组成了卫工64级这个群体。那时我们这群娃娃们受到母校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的沐浴,很快相处的非常和谐友爱。那个年代教育改革是整个社会改革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接受了非常丰富的教育培养和社会再教育的洗礼,这样背景下成长的卫工64级同学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观念。不管来自城市还是农村,都能受到同学们真心的关爱,有困难的同学都能受到来自组织和同学在吃穿用等方面的特殊照顾。同学们把学习上的互相帮助、集体活动的踊跃参与都当成自己为集体作贡献的本分。文艺、体育是充分体现集体荣誉观念重要领域。那个年代是卑视名利思想的,把那时学生中的文艺才华如果是在当今时代,不夸张地讲,我们卫工64级也能出現几位令人刮目相看的明星。二是吃苦耐劳的艰苦奋斗精神。那个年代的生活是和现今不可比拟的,在每人每年6寸布票的时期,“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再三年”是这一代学子穿戴水平的写照,男女同学都很乐观。同学们以勤劳的人民为榜样,经常检查自己的思想上有没有卑视体力劳动的念头。遇到体力劳动(打扫教室、宿舍、清洁区等等)场合唯恐落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改革课堂书本式教学,和以社会为学校,以参加实际的生产劳动为教科书的教育大变革大探索时期。我们64级同学在这样的实践和再教育中经历过一年多时间,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和代价,创造了丰富而又成功的经验。可惜在以后由于对教育问题的不同认知而被搁置甚至被否定的倾向。纵观四十多年来,幼、小、中到大学的教育实践,再和我们毕业五十年经历的经验对照,非常明确地告诉我们,上世纪在校时的那些实践是多么的重要,不仅我们受益终生,更重要的是为我们这代人成为改革开放后大规模经济建设中的生力军奠定了重要基础。在全国二十个冶建公司所从事的重大冶金基地上,都有卫工64级校友的贡献。在其他战线我们也有不俗的表现.例如由珠海向澳门供水工程就是我们倪仲甫以总工的身份实施的。重新总结那段教改的成功经验,对今天乃至今后教改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三是诚实厚道、与人为善、无私奉献的优良素质。五十年后的今天,同学们对自己卫工系、班集体以及同学间的互帮互助从不忘记,更不中断。心系母校,我们主楼前的“四面八方,心集冶院”的喷泉雕塑就是给水64级徐一鹤带队完成的。五年里同学们自我修养要求十分严格,为人处世中一切为己算计的行为都是大家瞧不起的行为。以上特点,完全是西安冶金建筑学院,今日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给我们的。历史证明,做人的教育、综合能力的培养是一切专业教育的统领。母校的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全面融合了上述内涵,养育了我们的成长,是值得永远发扬的。如今,我们年已古稀。那个年代教我们的老师,教育我们的领导们有的早已调离岗位,有的年迈体弱,有不少离开了这个世界。古稀之人要实现与八九十岁以上的耋耄老人一起共叙过去,不仅困难多,更重要的是风险大,所以只能把过去的一切都将以美好的精神财富留给后人了! 为表达对母校和老师的恩情,卫工64级特向学校送寓意深刻的“牛”形象纪念品,以表达我们用语言说不尽的情感。鲁迅说:“俯首甘为孺子牛”,老黄牛诚实勤劳,任劳任怨,全心全意,终身奉献。老黄牛目视着自己耕耘的田园,专心致志,用尽苦力所期盼的就是来年的丰收。我们老师的行为风范如同老黄牛,一生耕耘三尺讲台,毫无保留地传授知识给学子,唯一的目的是期盼学生能超过自己。我们用这尊牛寄托我们对母校老师的敬重,表达永不忘记他们的恩情!我们也用这尊牛的精神寄托对现任老师的激励,对未来学子的期待!总之,卫工64级学子把对母校老师的千言万语,美好祝福都寄托给这尊陈列在母校的老黄牛身上,谢谢老黄牛了!祝愿母校广大师生所耕耘的四千三百亩校园,永远是充满丰收景象的美丽田园 !
四面八方的意思 来源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董校友总会
四面八方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