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意思
车站义卖花灯送汤圆
边防官兵和老人一起包汤圆
群众争相摸米龟
精彩的踩街活动吸引群众围观
造火把热闹刺激
孩童骑在父亲肩上看花灯(林劲峰 摄)
▲几名身着汉服赏灯的女子在人群中十分抢眼(林劲峰 摄)
▲游人冒雨赏灯(林劲峰 摄)
▶市民在花灯前自拍留念(陈起拓 摄)
新门街花灯会场灯光璀璨,人如潮涌。(张九强 摄)
▲造型花灯美轮美奂(陈小阳 摄)
“美丽泉州”主题座灯引人围观(张九强 摄)
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造火把……昨日是元宵佳节,在这个团圆浪漫、欢乐祥和的节日里,我市各地纷纷举行各种传统民俗活动,举城同庆,共享欢乐。
昨晚,一场绵绵春雨让泉州上演了一场“雨打上元灯”,但阴冷潮湿的天气并没有阻挡人们出门赏灯的脚步。泉州2016年元宵灯会古城展区新门街花灯会场、海上丝绸之路艺术公园·亚洲园展区、新城展区中骏世界城花灯会场和泉州商城广场花灯会场热闹非凡。在五光十色的花灯下,市民阖家出游,撑着伞观赏花灯,脸上洋溢着开心的笑容,恰如唐代诗人苏味道在《正月十五夜》中写的“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今年还没出门赏灯的市民可要抓紧了,中骏世界城花灯会场亮灯将持续到本月28日(正月廿一),其他三个花灯会场今晚还将亮灯,赶紧带上家人一起赏灯吧!
火树银花千光照
德国交流生赏花灯 中国“外公”全程陪伴
昨晚,在新门街花灯会场的赏灯人群中,一位金色头发的外国学生拿着相机,对着一盏绣球花灯认真地拍照,而站在一旁静静陪伴她的,是她的中国“外公”刘先生。“因为她和我外孙是同学,在留学期间住在我们家,就跟着喊我‘外公’了。”刘先生说,女孩来自德国,中文名字叫游金。
昨晚吃完饭,刘先生便陪着游金赏花灯。“这是我第一次在中国过元宵节,觉得花灯特别美,特别有意思。”游金说,从去年7月到泉州七中当交流生到现在,她经历了好几个中国的传统节日。在游金的印象中,泉州人热情好客,她希望未来能有机会多来泉州走一走。
婆婆与媳妇走散 广播用方言寻人
昨晚7点半刚过,新门街展区的广播里传出了一则寻人启事,播音员用泉州方言请与媳妇走散的王女士到安保指挥部与儿媳会合。
原来,儿媳担心婆婆听不懂普通话,请民警帮忙用泉州方言播报。此后的每十分钟,民警用普通话和泉州方言轮流播报寻人启事。终于,40分钟后,王女士匆匆赶来指挥部与儿媳妇会合。“赏灯的时候,我一回头就找不到儿媳了。我只知道家庭地址,但是不知道怎么走回去,只好沿途问民警。看我焦急的样子,一位民警问我名字,才知道儿媳正在找我。”见到儿媳,王女士松了一口气。
不久,在路面执勤的民警发现一位穿着红色衣服的小女孩在人群中,一脸茫然,上前询问后才知道小女孩找不到妈妈了。民警将女孩带到安保指挥部,几位女民警不断安抚小女孩的情绪,并递上热水。通过小女孩的名字,民警查询到女孩母亲的名字。经过广播几次播报,女孩的妈妈终于赶到指挥部。原来,她带着两个孩子看花灯,没留意,就和大女儿走散了。
□本报记者 张君琳 石伟琴
海丝艺术公园花灯会场
在海丝艺术公园·亚洲园,市民徜徉在灯海中,真可谓人面花灯相映红。(陈起拓 摄)
三打白骨精花灯活灵活现(陈起拓 摄)
三打白骨精花灯 活灵活现引赞叹
昨晚7点多,虽然下着绵绵细雨,但海上丝绸之路艺术公园·亚洲园展区内依旧人声鼎沸,撑伞赏灯的市民络绎不绝。22岁的黄先生是台商投资区东园镇人,他和弟弟冒雨赶来赏灯,他告诉记者,这是他第一次看到这么多漂亮的花灯,以前灯会集中在泉州中心市区,由于较远,都没有去赏灯,今年在台商区办花灯展,这样的机会不能再错过了,即使下雨也要来看看。
市民黄女士一家三口特地从洛江开车赶到海丝艺术公园赏灯,前晚她们一家才到新门街赏灯。“本以为下雨这边人会比较少,没想到还是人挤人。”黄女士称,让她感到最惊艳的是绿房子里挂着的“三打白骨精”花灯,孙悟空抡起金箍棒砸向白骨精,两个人物从面部表情到肢体语言都活灵活现,而且两个人物不断旋转,犹如在打斗一般,真是令人赞叹。□本报记者 王丽虹
中骏世界城花灯会场
主题花灯内涵丰富 师生制作创意十足
昨晚8点,中骏世界城花灯会场依然迎来如潮水般的人流,湿冷的天气并未阻挡人们出门赏灯的脚步。
“看,这是齐天大圣。”在创意花灯区的一个角落,人群中不时有孩童被一盏孙悟空造型的花灯吸引,并发出欢快的笑声。一些家长为了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将孩子抱起,近距离欣赏。在齐天大圣花灯旁,另一盏帆船花灯同样吸引不少市民驻足拍照。
记者查看花灯下方的名片牌看到,这两个花灯均是丰泽区实验小学的师生共同创作。前者名为“金猴贺岁”,后者名为“扬帆起航的刺桐城”。“相比专业花灯艺人制作的花灯,这些学校师生共同制作的花灯虽然在工艺上较为粗糙,但内涵丰富创意十足。”市民江先生笑着说,这对花灯的传承十分有益。当晚6点,家住洛江的他就开车载上家人,一起到展区赏灯。
□本报记者 许文龙
泉州商城广场花灯会场
老人唱南音送祝福 游客因春晚爱泉州
昨晚,泉州商城广场并未因雨天变得冷清,反而人流量激增,灯廊里游人摩肩接踵。
晚上8点多,一曲婉转悠扬的南音从泉州商城广场的展区飘来,演奏团队吸引不少游客走近欣赏、拍照。原来,丰泽区东湖街道铭湖社区的南音团队正在演唱《陈三五娘》选段。“我们团队12个人,今晚大家轮番演唱,给大家带来8段经典南音选段。”团队成员吴秀宽今年60多岁了,他说,平时常和社区爱好南音的老年朋友们一起唱南音,“今天是元宵节,希望我们的演出能给大家带来快乐。”
“泉州的元宵花灯真美,现场很热闹。”今年24岁的吴子涵是广州人,受大学同学陈韵雅之邀,来泉州过元宵节。“今年的春节联欢晚会,广州和泉州都是分会场。从电视上看到泉州,感觉这里是一个文化多样的城市。”他说,此前就对泉州很感兴趣,看过春晚之后,下定决心来泉州。这几天去了西街、开元寺、府文庙、崇武古城等地方,还逛了灯会,留下非常美好的回忆。
□本报记者 陈灵
【节日问候暖人心 】
汤圆温暖出行人
昨日,泉州客运中心站为出行的旅客准备了热气腾腾的汤圆,凡在车站猜对灯谜的旅客都可凭车票免费享用一份爱心汤圆,60岁以上的旅客凭票也可以免费吃汤圆,活动将持续到今天。
同时,车站还开展了“快乐元宵·温馨车站”花灯义卖活动。车站职工和泉州师范学院附属丰泽小学的学生们进行旧物改造,亲手制作了花灯。昨日爱心花灯共计义卖27盏,筹得390元,将捐给由车站职工设立的特困旅客助行金“华”基金。
□本报记者 张君琳 林劲峰 通讯员 吴丝微 文/图
孤寡老人不孤单
日前,晋江伍堡边防派出所官兵来到晋江英林镇嘉排村南湾敬老院,为敬老院60多名孤寡老人送上水果、米、面等慰问品,帮老人打扫房间、修剪头发,和老人一起包汤圆、拉家常,共庆元宵佳节。
□本报记者 石伟琴 通讯员 林晓英 夏仰峰 文/图
惠安 传统小吃惹人馋
昨日,一场乡村旅游文化节在惠安小岞镇登台亮相。“我已经30多年没吃到麦香粿了。”一名村民边吃边赞。麦香粿、薯箍丸、大麦粥、烂狗膏炸……多达30道的美食,一字排开的30口大锅,活动现场雾气蒸腾,美味扑鼻。这些美食的特点就是人人熟悉的“古早味”,而且有着许多故事,让人口福耳福尽饱。
这些传统美食备受欢迎,除了它们勾起许多的美好回忆外,更重要的是它们还多是原生态的:食材原汁原味,做法也是遵循古法。由于人数太多,摊主们只能象征性地一人给一点。可即便这样,往往一锅刚出炉就被抢光。
此次活动由惠安小岞镇党委、政府主办。除了传统美食唱大戏外,当天主办方还组织开展“千年古韵情、岞港惠女情”文艺汇演,以及舞龙等民俗活动,让人们欢欢喜喜闹元宵。
□本报记者 张文璟 廖培煌 通讯员 曾志刚 文/图
【民俗活动趣味多】
中心市区 众人摸龟祈福气
昨日上午,猴年泉·澎“乞龟”民俗文化活动在泉州天后宫隆重举行。泉州本地民众与来自台湾澎湖的友人一起,为5.3万斤的巨型米龟揭彩点睛。从2007年起,泉州、澎湖两地天后宫开始联合举行“乞龟祈福”民俗活动,寓意来年幸福安康,今年已是第10年。
当天9点半,泉州天后宫内早已聚集了不少市民。由一袋袋平安米筑造而成的巨型米龟安静地卧在广场上,两条由菠萝、香蕉、胡萝卜、蒜组成的水果龙顺着柱子盘旋而上,腾空飞起栩栩如生。10点,“乞龟”活动揭彩及点睛仪式正式开始。仪式结束后,等候多时的民众一拥而上,从头到尾摸遍米龟各个部位,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身体健康、家庭幸福、事业兴旺。不少游客拿起手机,记录下这喜庆祥和的一幕。现场精彩的舞龙表演,同样吸引不少人驻足观赏。
今年米龟为历年最大,由两岸的制龟师傅在春节前共同制作完成。泉州天后宫文物保护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许晓晖介绍,祈福活动结束后,他们会拿出部分平安米分发给到天后宫烧香祈福的信众,另外再拿出一部分发放给一些困难群众及爱心福利机构,隐喻“呷(吃)平安”。
□本报记者 许文龙 陈小阳 文/图
南安 万人空巷看踩街
“漫道武荣州至今尚有弦歌会,每逢上元夜到此曾闻钟鼓声。”昨日,南安丰州一年一度的燕山黄氏灯会如约而至,近千盏花灯扮靓古镇。自明朝正德年间至今,该灯会已有五六百年历史。
开路鼓、礼炮、车鼓闹村、舞龙、太平鼓、抬龙阁,上千人的踩街队伍绵延数公里……在村民、海内外黄氏宗亲和游客等约2万人的翘首期盼中,踩街民俗大联欢开始了。围观的群众热情高涨,将街道两侧围得里三层外三层,个个伸长了脖子,生怕错过精彩的瞬间。“这就是龙阁,这个孩子扮韩湘子,那个孩子扮孙悟空……扮相真可爱啊。”今年上了央视春晚的龙阁更是引人注目。到了燕山黄氏家庙门口,所有人齐声喊道“进啊”,祝愿财源广进、好运进来。
黄氏家庙内早已人山人海,近200盏花灯流光溢彩,不少情侣在花灯下穿行,这就是俗称的“钻灯脚”,寓意好运连连,添丁添喜。主殿里,2个大花瓶前的红白花枝特别醒目,新婚夫妇们手持一束香,等待着掷信杯“乞花枝”。而殿前的7盏花灯,则是当天的“灯王”,黄氏孙裔村落各派出代表,用掷信杯的方式来抢“七星灯”,预示来年村子人丁兴旺。抢灯成功的7个村庄,还要举行隆重的迎灯仪式。
□本报记者 黄耿煌 陈灵 通讯员 刘力东 傅真萍 文/图
安溪 欢庆元宵赛大猪
昨日是元宵节,安溪县龙门镇榜头村华汤白氏宗祠同时迎来田都元帅诞辰。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榜头白氏举行了热闹又精彩的民俗活动,其中最吸引人的,莫过于献生前的“赛大猪”活动。
经过评比,来自龙门村的白再成获得了今年赛大猪的第一名,他家养的猪重达585斤。第二名的是白再温,他家养的猪重达523斤,巧的是,白再成和白再温是亲兄弟。来自观山村的白友金则获得第三名,他家养的猪重达514斤。
据了解,这个习俗从明朝永乐年间开始,每年元宵节举行,至今已有近600年历史。
昨日,德化县盖德镇林地村举办一年一度的“摆全猪、庆上元、祈丰年”民俗活动,村民扛出自家“巨无霸”的“二师兄”在古廊桥边的古庙“斗宝”。据称,最重的大猪近500斤。该村的元宵摆全猪民俗相传已经有数百年历史。
□本报记者 吴志明 罗剑生 陈晓东 通讯员 徐艺星 实习生 余艺虹 文/图
永春 鞭炮声声造火把
昨晚,永春县达埔镇岩峰村鞭炮、烟花齐放,好不热闹,造火把民俗活动正在村里举行。一大群小伙子赤着胳膊,轮流抬着一顶端坐着佛像的轿子沿路小跑。路边的村民将鞭炮绑在竹竿上,在佛像身上引爆,寓意消灾祈福,保佑平安。
造火把活动也叫炸佛,从明末延续至今,整个过程惊险刺激,抬佛像的青少年均从村民中挑选,需要一定勇气,并需忍受鞭炮在身上爆炸带来的灼痛。“非常热闹,很震撼!”一群泉州市区的年轻人特意驱车前来,感受节日气氛。“我很早就听说这个村造火把活动很热闹,所以就约了几个摄影界的朋友一起来采风拍照。”人群中,来自泉州的摄影爱好者老李虽然年龄有点大了,但还是一路小跑紧跟队伍,不停拍照。
□本报记者 张君琳 周长锋 张九强 通讯员 姚德纯 文/图
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意思
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