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面无私的意思
康熙二十七年,当康熙帝还沉浸在失去孝庄皇太后的悲痛中时,素以仗义直言著称的御史郭琇上了一封奏章,以“治河不利”为由,弹劾包括治河名臣靳辅在内的一众人等,但是,康熙在其中也读到了其他意思,那就是有一帮朝廷大员结党营私、卖官索贿,不但打压异己,还分肥河银。
祸起萧墙
只能说这群人倒霉,孝庄太后的死本就让康熙帝郁郁寡欢,如今又触碰到康熙“结党营私”的底限,于是,下旨严加勘查,不能有任何漏网之鱼,“明珠案”就此产生,深陷其中的大学士勒德洪、明珠、余国柱等人悉数被免,还有十余人被公开处决,震惊了整个朝堂。虽然没有穷追不舍,但康熙也明显感觉到朝廷的腐败,他下令对官员进行严查,这一查不要紧,竟然把他的宠臣徐乾学和高士奇都给牵连进来
刻意袒护
徐乾学是探花出身,可惜一直都在做编修工作,直到后来被委任编撰《明史》,之后平步青云、官路亨通,一直做到了左都御史和刑部尚书;而高士奇呢?他以前只是一个穷困潦倒的书生,机缘巧合被康熙赏识,被破格提拔为翰林,还入值南书房,这在当时绝对算得上是“皇恩浩荡”。
《明珠案》发生时,他们两并没有受到株连,可是,在审讯大贪官、湖北巡抚张汧时,张汧供出在他行贿的京城高官中就有高士奇和徐乾学。此事一出,他们两人明知已经无颜出入朝堂,但还为自己的行为百般辩解,并求康熙将他们“放归田里”。康熙批准他们卸任,(注意,是“卸任”不是“革职”)可由于心里不舍,仍让他们管理修书
内因探究
这和我们认识的康熙完全不同啊,在他心里“贪污受贿”可是底限,连明珠等人都没能幸免,高士奇和徐乾学凭什么能“安稳着陆”呢?仔细梳理的话也可以看出其中缘由:
一:关系密切
高士奇和徐乾学都是上书房行走的大臣,那是和皇帝整天面对面交流的人,所以,即使官职一样,也比其他人有优势;也正一味可以整天和皇帝见面、阔谈,自然也更得皇帝青睐,尤其是高士奇,被康熙誉为“奇人”,这是康熙袒护他们的一个原因;
二:关系复杂
两人之中,徐乾学比较复杂,他的弟弟徐元文也是在朝大学士,另一个弟弟在中进士后任春坊右中允,这还不算,他的舅舅更厉害,那就是当时的一代文豪顾炎武,大清数次相请都被拒之门外;高士奇虽然没有太多的背景,但是,长期受宠,他的身边也围拢了不少知名文人。这两人当时在文化界的影响都很大,如果严惩,势必会造成负面影响,这是康熙不愿看到的;这又是一个原因
三:满汉政策
努尔哈赤时期开始,满清就意识到汉人的重要性。在定都北京之后,汉人官员的作用更加凸显,而康熙在平定叛乱、,汉人更是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重用汉人官员”的口号始终都在,但是,说实话,直到大清灭亡,“重满抑汉”的思想都没有改变。而这时的徐乾学和高士奇都是汉人官员的代表,如果不稍加袒护,康熙怕引起汉人的不满。如果对这两人的宽恕可以换来汉人的信任,那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有私心吗?有,但是更多的应该是出于对稳定政局的考虑,所以才对他们两格外开恩。
铁面无私的意思
尾话
然而,事情并没有随着康熙的意愿发展,左都御史郭琇和左都副御史许之礼等人接连上书,要求严惩徐乾学和该时期等人,大有“不除首恶誓不罢休”的精神,而且他们的理由也完全站得住脚,无奈之下,康熙不得不改变对徐乾学和高士奇等人的惩处,将他们逐出朝廷
有些史书中盛赞康熙“刚正不阿”、处理了高士奇、徐乾学,却不知这是逼于无奈的选择
铁面无私的意思